蔚观国合

【江苏经济报】重焕“江苏企业家精神”

对民营企业而言,资本是基础,企业家是灵魂。江苏民营企业家素有敢闯敢干、创新担当的精神。从奠定近代江苏实业开发基石的张謇、荣德生、范旭东、刘国钧,到改革开放以来筚路蓝缕创业开拓的沈文荣、徐镜人、陈建华,他们都是在当时并不“丰沃”的市场中开拓前行,秉持实业救国和成就百年企业的理想,在“进与退”之中走过了一条曲折向上之路。这种精神,可以称之为“江苏企业家精神”。

半个世纪乃至百余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国力剧增,江苏已是经济强省,市场环境日益成熟,但仍有些江苏民营企业家闯劲不足、发展意愿不足。

“江苏企业家精神”既体现企业家个人品质,也反映民营经济与国家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核心动力。对此,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储东涛认为,从进一步深化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角度看,江苏民营经济欲做大、做优、做强,需重焕“江苏企业家精神”。

“苏商”应当具备什么精神?

储东涛认为,在新发展周期,应大力弘扬苏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精神,同时向粤商、浙商、闽商等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粤商以超常智慧、破冰勇气和卓越担当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迹,为广东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浙商则被冠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标签。“敢”和“勇”,是最值得苏商汲取的精神。中央“31条”在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时,就明确要求“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敢闯敢干”。江苏民营企业家应敢闯敢干,敢于首创,坚定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重塑企业未来。

有些江苏民营企业家发展意愿不足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竞争加剧、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来自各方的压力加大,企业家精神的弱化无疑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实际上,即使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少江苏民企的企业家依然保持着较为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十五年来,孙飘扬带领恒瑞医药从基础药领域大胆切入新药研发赛道,赢得了这一轮市场周期的巨大红利,从一家地方药企崛起为全国龙头企业。2024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均创新高。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比50%以上。在此背后是持续不断的创新。目前恒瑞已在国内获批上市23款新药。2024年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82.28亿元,创历史新高,至今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已逾440亿元。

2015年到2022年,张家港华盛锂电材料用了8年时间,从一般化工品企业转型成为锂电池关键材料龙头供应商。2000 年以前,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被日企垄断。2003年,华盛锂电开始自主研发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在这一领域拥有了多项核心技术。2023年以来,该公司上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同行业前两位。近年来,该公司董事长沈锦良已带领企业继续进军产业链上游,自主研发低能耗高性能的石墨负极、硅碳负极材料,并探索固态、半固态等新一代锂电池添加剂生产等前沿技术。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朱鸿辉博士认为,苏南科技型民企并不“保守”,而是注重创新融合,注重人才,重视企业文化,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该研究院副研究员苗国分析,江苏有着厚实的民营工商业积淀,应鼓励引导苏商们勇于突破传统产业和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开辟新赛道。

“另辟蹊径”的新一代企业家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查婷俊博士坦言,曾在广东工作过几年,最大的感受是广东民企非常有活力。与江苏民营企业家相比,广东民营企业家的最大优势是敢为人先。只要政府没有明确表示某件事情不能做,就可以去做。

但苏商们也在改变。江苏民营企业家“第二代”和新兴产业的创业者们,是其中最敢于开拓创新的群体。近几年海内外市场跌宕起伏,这群年轻企业家针对“痛点”问题大胆“另辟蹊径”,某些做法或模式甚至属于全国首例。

2024年7月,宜兴国合千庭投资浙江博旭新能源,并推动本地企业首购博旭自主研发的屏蔽式 ORC 涡轮发电机设备,举办了首台套发布会。一家民营环保装备企业投资另一家民营新能源设备企业,而且是通过自己投资的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平台——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下简称“国合基地”)。这一投资合作模式开创了江苏乃至全国的先河。

国合基地成立于2017年,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致力于打造环保产业“技术转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智能制造平台”。国合千庭是这一平台运营与孵化投资的法人主体,迄今已累计孵化生态链企业61家,其中留学生创办企业16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5家、央企和国企混改公司4家。浙江宁波一家政府产投基金已有意参与投资国合基地的产业孵化项目。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关枢博士指出,国合基地实际上实施了投资机制的改革——民营资本参与产业孵化平台建设。通常情况下,民企被政府孵化,国合千庭却自己投资建立了一个环保产业孵化平台。该公司不仅借此从传统环保装备制造业转型进入了产业开发领域,还走向了产业投资领域,这种发展理念已经走在了全国民企的前列。

信心源于“制度体系”

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说,来自“野心”和信心。如果说“野心”——或者说事业追求与责任感,决定了这种精神的上限,信心则决定了下限。而这种信心,归根到底源于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制度体系”。

苗国直言,在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下,很多行业的民企沉浮在盈亏线上下,造成不少江苏民营企业家的发展意愿不足。专家们普遍认为,民营企业家发展意愿不足、信心不足,看似是短期形势问题,关键在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舆论环境和思想观念,背后还有文化传统的影响。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返回 打印